equals作用
equals() 的作用是 用来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。
equals() 定义在JDK的Object.java中。通过判断两个对象的地址是否相等(即,是否是同一个对象)来区分它们是否相等。源码如下:
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bj) {
return (this == obj);
}
既然Object.java中定义了equals()方法,这就意味着所有的Java类都实现了equals()方法, 所有的类都可以通过equals()去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。 但是,我们已经说过,使用默认的“equals()”方法,等价于“==”方法。 因此,我们通常会重写equals()方法:若两个对象的内容相等,则equals()方法返回true;否则,返回fasle。
下面根据“类是否覆盖equals()方法”,将它分为2类。
- 若某个类没有覆盖equals()方法,当它的通过equals()比较两个对象时, 实际上是比较两个对象是不是同一个对象。这时,等价于通过“==”去比较这两个对象。
- 我们可以覆盖类的equals()方法,来让equals()通过其它方式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。 通常的做法是:若两个对象的内容相等,则equals()方法返回true;否则,返回fasle。
顺便说一下java对equals()的要求。有以下几点:
- 对称性:如果x.equals(y)返回是”true”,那么y.equals(x)也应该返回是”true”。
- 反射性:x.equals(x)必须返回是”true”。
- 类推性:如果x.equals(y)返回是”true”,而且y.equals(z)返回是”true”,那么z.equals(x)也应该返回是”true”。
- 一致性:如果x.equals(y)返回是”true”,只要x和y内容一直不变,不管你重复x.equals(y)多少次,返回都是”true”。
- 非空性,x.equals(null),永远返回是”false”;x.equals(和x不同类型的对象)永远返回是”false”。
equals() 与 == 的区别是什么?
它的作用是判断两个对象的地址是不是相等。即,判断两个对象是不试同一个对象。
hashCode() 的作用
hashCode() 的作用是获取哈希码,也称为散列码;它实际上是返回一个int整数。 这个哈希码的作用是确定该对象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。
hashCode() 定义在JDK的Object.java中,这就意味着Java中的任何类都包含有hashCode() 函数。
虽然,每个Java类都包含hashCode() 函数。但是,仅仅当创建并某个“类的散列表”(关于“散列表”见下面说明)时,该类的hashCode() 才有用(作用是:确定该类的每一个对象在散列表中的位置;其它情况下(例如,创建类的单个对象,或者创建类的对象数组等等),类的hashCode() 没有作用。 上面的散列表,指的是:Java集合中本质是散列表的类,如HashMap,Hashtable,HashSet。
也就是说:hashCode() 在散列表中才有用,在其它情况下没用。在散列表中hashCode() 的作用是获取对象的散列码,进而确定该对象在散列表中的位置。
为了能理解后面的内容,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散列码的作用。
我们都知道,散列表存储的是键值对(key-value),它的特点是:能根据“键”快速的检索出对应的“值”。这其中就利用到了散列码! 散列表的本质是通过数组实现的。当我们要获取散列表中的某个“值”时,实际上是要获取数组中的某个位置的元素。而数组的位置,就是通过“键”来获取的;更进一步说,数组的位置,是通过“键”对应的散列码计算得到的。 下面,我们以HashSet为例,来深入说明hashCode()的作用。
假设,HashSet中已经有1000个元素。当插入第1001个元素时,需要怎么处理?因为HashSet是Set集合,它允许有重复元素。 “将第1001个元素逐个的和前面1000个元素进行比较”?显然,这个效率是相等低下的。散列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,它根据元素的散列码计算出元素在散列表中的位置,然后将元素插入该位置即可。对于相同的元素,自然是只保存了一个。 由此可知,若两个元素相等,它们的散列码一定相等;但反过来确不一定。在散列表中,
-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,那么它们的hashCode()值一定要相同;
- 如果两个对象hashCode()相等,它们并不一定相等。
注意:这是在散列表中的情况。在非散列表中一定如此!
hashCode() 和 equals() 的关系
接下面,我们讨论另外一个话题。网上很多文章将 hashCode() 和 equals 关联起来,有的讲的不透彻, 有误导读者的嫌疑。在这里,我自己梳理了一下 “hashCode() 和 equals()的关系”。
我们以“类的用途”来将“hashCode() 和 equals()的关系”分2种情况来说明。
第一种不会创建“类对应的散列表”
这里所说的“不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”是说:我们不会在HashSet, Hashtable, HashMap等等这些本质是 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中,用到该类。例如,不会创建该类的HashSet集合。
在这种情况下,该类的“hashCode() 和 equals() ”没有半毛钱关系的!
这种情况下,equals() 用来比较该类的两个对象是否相等。而hashCode() 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, 所以,不用理会hashCode()。
第二种 会创建“类对应的散列表”
这里所说的“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”是说:我们会在HashSet, Hashtable, HashMap等等这些本质是 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中,用到该类。例如,会创建该类的HashSet集合。
在这种情况下,该类的“hashCode() 和 equals() ”是有关系的:
-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,那么它们的hashCode()值一定相同。这里的相等是指,通过equals()比较两个对象时返回true。
- 如果两个对象hashCode()相等,它们并不一定相等。因为在散列表中,hashCode()相等,即两个键值对的哈希值相等。然而哈希值相等,并不一定能得出键值对相等。补充说一句:“两个不同的键值对,哈希值相等”,这就是哈希冲突。
此外,在这种情况下。若要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,除了要覆盖equals()之外,也要覆盖hashCode()函数。否则,equals()无效。 例如,创建Person类的HashSet集合,必须同时覆盖Person类的equals() 和 hashCode()方法。 如果单单只是覆盖equals()方法。我们会发现,equals()方法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。
一般来说涉及到对象之间的比较大小就需要重写equals方法,但是为什么第一点说重写了equals就需要重写hashCode呢?
实际上这只是一条规范,如果不这样做程序也可以执行,只不过会隐藏bug。一般一个类的对象如果会存储在HashTable,HashSet,HashMap 等散列存储结构中,那么重写equals后最好也重写hashCode,否则会导致存储数据的不唯一性(存储了两个equals相等的数据)。 而如果确定不会存储在这些散列结构中,则可以不重写hashCode。但是个人觉得还是重写比较好一点, 谁能保证后期不会存储在这些结构中呢,况且重写了hashCode也不会降低性能,因为在线性结构(如ArrayList)中是不会调用hashCode, 所以重写了也不要紧,也为后期的修改打了补丁。
总结
- hashCode是为了提高在散列结构存储中查找的效率,在线性表中没有作用。
- equals和hashCode需要同时覆盖。
- 若两个对象equals返回true,则hashCode有必要也返回相同的int数。
- 若两个对象equals返回false,则hashCode不一定返回不同的int数,但为不相等的对象生成不同hashCode值可以提高哈希表的性能。
- 若两个对象hashCode返回相同int数,则equals不一定返回true。
- 若两个对象hashCode返回不同int数,则equals一定返回false。
- 同一对象在执行期间若已经存储在集合中,则不能修改影响hashCode值的相关信息,否则会导致内存泄露问题。
转自